一部《南渡北归》,读懂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
当战火燃遍华夏大地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华文明的火种。在枪炮轰鸣中,他们带着珍贵的典籍、仪器和学术理想,跋涉千里,从北平到长沙,从长沙到昆明,在西南边陲搭建起临时校舍,延续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。
当战火燃遍华夏大地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华文明的火种。在枪炮轰鸣中,他们带着珍贵的典籍、仪器和学术理想,跋涉千里,从北平到长沙,从长沙到昆明,在西南边陲搭建起临时校舍,延续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脉。
这是一本怀人纪事的名家经典散文合集。本书收录了丰子恺、丁玲、季羡林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。原本原貌地呈现《老舍先生》《悼念罗常培先生》《风雨中忆萧红》等怀人纪事的名篇。读散文,即是读生活、读社会、读人生。在这些文章里,作家们谈论自己的亲朋师友,或直击主题,或
郑先生1920年(民国九年)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。在校期间及以后共事多年的好友有:郑奠(石君,1895—1968)、罗庸(膺中,1900—1950)、罗常培(莘田,1899—1958,长一班)、张煦(怡荪)等人。毕业后又与罗庸、张煦一起就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,从